近日株洲市二醫院(株洲市腫瘤醫院)腫瘤一科患者鐘大哥、歐大哥相繼放療結束出院,一位是舌癌患者,因為曾在外院行普通放療10余次因口腔疼痛而計劃放棄治療的,一位是腦多發轉移且靠近腦干位置的肺癌患者,兩位患者均是帶著悲觀、消極的心態來到我院腫瘤一科,科主任劉建民詳細了解病情后,舉行全科醫生討論,并與患者及家屬反復溝通交流,認為鐘大哥的口腔疼痛屬普通放療帶來的放射性口腔炎,加強口腔局部對癥處理,疼痛減輕,繼續放療,選用精確放療技術:調強適形放療。歐大哥因轉移瘤緊鄰腦干,放療過程中可能出現水腫壓迫腦干危及生命,經劉建民主任與患者本人及家屬解釋治與不治的利弊,歐大哥及家人權衡之后決定接受腦部放療。經與放療科吳慧主任的團隊緊密技術協作,鐘大哥、歐大哥均順利完成了全程放療,沒有出現不可接受的放射并發癥,腫瘤也有所消退,患者臨床癥狀明顯緩解,改善了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患者及家人也非常感激,這是我院現代放療技術給病人帶來的獲益。
百余年來,腫瘤放射治療經歷了初級放療和常規放療時代,走進了現代放療新時代,放射治療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由于50多年的常規放療時代過于漫長,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根深蒂固,很難改變,致使很多患者今天在治療手段的選擇上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很多醫務工作者也認識不足,而錯失了治療良機。
1、現代放療可治療很多早期腫瘤
采用現代調強放療技術在治療肝癌、胰腺癌、肺轉移癌、肝轉移癌及腹膜后腫瘤等病情上都有明顯改善。實踐說明,對于實質器官的局限性腫瘤,不是只有開刀,采用現代放療也可治療,而且副作用和創傷更小。
2、現代改變劑量分割模式
現代放療技術治療早期腫瘤或轉移腫瘤,采用高分次劑量、短療程模式。腫瘤容積大或腫瘤周圍有放射敏感組織時,采用從邊緣到中心照射劑量層層遞增的野中野劑量遞增模式,就像包圍圈殲滅敵人一樣,越到中心火力越旺,既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又可提高殺滅腫瘤的作用。
3、手術并非都是合適選擇
以往外科手術在癌癥治療上占主導地位,患者多認為只有開刀才有希望,但癌癥的浸潤性生長和遠處轉移這兩大生物學特征使外科手術受到極大限制。如中心型肺癌,采用現代放療技術殺滅2~3厘米大小的腫瘤非常容易做到,還不會有太大創傷。這證明了放療在腫瘤治療上的突出貢獻。
4、局限性和互補性
現代放療的特點是,血管對放射線耐受量較高,殺滅腫瘤的劑量不會造成相鄰血管的嚴重損傷,而外科手術就怕腫瘤侵犯血管,因此當腫瘤生長在血管附近時采用放療,可能更安全。相反,腸道器官的耐受量較低,采用手術比放療更有合適,因此,應該選擇手術治療。放療的另一個特征是無孔不入,人體各個部位基本都能到達,因此可治療外科手術不能治療部位的腫瘤。現代放療在腫瘤體積過大時,很難提高腫瘤的照射劑量,此時選用手術切除更有合適。
5、放射敏感性不是決定因素
很多人以為放療敏感的腫瘤該做放療,放療不敏感的腫瘤就不能放療,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和陷阱。放療敏感性是由腫瘤的病理類型決定的,如小細胞肺癌、淋巴瘤對放療敏感,鱗狀細胞癌對放療中度敏感,腺癌及軟組織肉瘤低度敏感,這些信息是給醫生處方放療劑量的參考因素,并不是該不該選用放療的決定條件。一個腫瘤病人該不該選用放療,主要看腫瘤的發生部位和腫瘤的大小,比如肺內一個3~5厘米的腫瘤,無論對放射敏感不敏感,采用現代放療都可以治療,但如果小細胞肺癌廣泛轉移后,對放療敏感也很難控制。因此要了解是否需要放療,必須由放療專家決定。
1993年7月株洲市二醫院開始了放射治療—鈷60治療時代,從最初的鈷60、后裝放療發展到現在的高能電子直線加速器,經過二十幾年的風風雨雨,放療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現有高級職稱醫生4人,2人大學放療專業科班出身,有放療物理師(3人)進修于北京301醫院及湖南省腫瘤醫院,擁有瑞典醫科達高能醫用直線加速器2臺、CT模擬定位機、瑞典醫科達Precise PLAN計劃系統及放療質控設備等,開展調強放療(IMRT),圖像引導放療(IGRT),容積旋轉調強(VMAT)等現代放療技術,滿足各種腫瘤的精確放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