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石峰區機務段的退休工人羅爺爺病了,一場感冒引發的各種老年病癥,將這個77歲老人的健康推倒。羅爺爺病倒后,他的兒子羅碧恒很快將他送到市二醫院的神經內科,而該科主任醫師游志依然記得,12年前的一個深夜,同樣是羅碧恒將他父親送醫的,只是當時羅老患的是腦卒中,也就是俗稱的“中風”。
12年前給羅老做了手術,如今羅老不是因為復發而被送醫,這讓游志頗為他們科室的技術水平自豪。只是,在病房掃視發現30多歲小伙子的身影,又讓游志為中風患者的年輕化而皺起了眉頭。
游主任與科室醫生閱片
腦卒中救治要把握“黃金時間”
記者:“中風”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游志:我們俗稱的“腦血栓”或“中風”,醫學上稱為“缺血性腦卒中”或“腦梗死”,是因為腦血管堵塞而導致了部分腦組織缺血壞死。臨床上,“中風”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約占七成。這時,腦血流每中斷一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元死亡;中斷5分鐘以上,就會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功能損傷。加之發病急,癥狀重,搶救稍不及時,就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如肌力減退、偏癱、失語等),甚至危及生命。
記者:這么嚴重?那搶救相應的要分秒必爭啊!
游志:是的,“時間就是生命”對中風患者來說,是最為迫切的實際情況,將其送醫救治,要把握好3小時的“黃金時間”。對于在時間窗內的腦梗死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是首選。在腦梗死癥狀發生后的4.5小時內,靜脈溶栓治療就是把堵在腦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有閉塞的血管再通,及時恢復供血,從而減少缺血腦組織壞死,讓患者遠期良好恢復的幾率大為增加。目前,我科在溶栓、微創、介入治療等領域,具有一定經驗。
然而,還是有一些患者和家屬沒能及時、準確地識別腦卒中的癥狀,或沒能迅速采取正確的救治行動,白白錯過了腦梗死救治的寶貴時間,導致患者發生無可挽回的殘疾或死亡。
神經內科開展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
中風向年輕人侵襲
記者:談到中風,人們一般認為這是上了歲數的老年人才會得的疾病,與年輕人并無關系。事實真是這樣嗎?
游志:其實并非如此,中風并非僅見于老年人。據統計,40歲以下的中風發病者在全部中風病人中占1%到2%,全國每年新發的年輕的中風病人總數也有1.5萬到3萬之多。近年來,我就參與過多次非老年人中風患者的搶救,許多患者年紀甚至在40歲以下。
換句話來說,如今腦卒中的發病率已經有年輕化的趨勢,患者復發的幾率也很高,中風后五年內,每100位患者中有30人會再次卒中,并且患者很容易因此留下后遺癥,影響記憶力與生活自理能力。
記者:中風這種年輕化的趨勢,原因在哪?
游志:腦中風偏愛中年男子,發病人群一般年齡在35歲至55歲之間。家族有高血壓遺傳史、體型肥胖、長期抽煙、缺少運動和心理壓力較大者,都屬于心腦血管的高危人群,這些人群易患腦卒中。同時,現代生活工作的節奏快、壓力大,青年人群中吸煙酗酒、運動量少、高熱量飲食、過度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導致了“青年卒中”的發病率不斷增高,很多正值青壯年的患者在工作生活中毫無征兆地突然倒下,讓人惋惜。
游主任正在查房
腦中風要小心“凌晨危機”
記者:為了避免出現中風,有哪些預防的地方?
游志:預防腦中風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合理飲食,適當吃清淡點,多吃含粗纖維的食物,以及蔬果類,天氣悶熱時可喝一些健脾祛濕的湯;二是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工作與休息搭配得當,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三是要小心“凌晨危機”,凌晨的下半夜以及傍晚是腦梗塞的高發時間,這時候患者的血壓較高,尤其是家里有老年的家庭應該特別注意,保持高度警惕;四是時刻關注身體狀況,中風的先兆表現為頭暈、肢體麻木、乏力、口齒不靈、表達不清,發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就醫,及時治療。
記者:對于患者是否突發中風,我們如何快速識別?
游志:有三個簡單的測試,可幫助大家判斷。首先是微笑測試,讓患者露齒微笑,如果他的臉扭曲不正常,就有面癱的可能;其次是舉手測試,讓患者閉眼,伸出雙手臂平舉,如果一只手老往下掉,則非常危險;最后是言語測試,讓患者學說一句完整的話。這三個測試具有一定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