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水平已經躍上了新的臺階,腫瘤尤其是早期腫瘤的發現也隨之增加,這其中不僅包括現代醫學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更與醫生們對于醫學理論知識的掌握與運用、縝密的臨床思維、各個不同專業的醫生觀點的爭鋒而后觀點一致后的通力協作、扎實的臨床操作技能以及對于疾病的診療經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即便是在如此擁有醫療手段及醫學人才濟濟的醫療環境中,仍有一部分身患未明疾病的人群整日奔走于各個大型的、綜合實力強的醫院之間,不停的甚至重復著各項高大上的檢查,最后仍然沒有明確診斷,醫生不能“斬草除根”,癥狀反復無常甚至無法改善。
經過友人推薦,彭奶奶入住市二醫院腫瘤一科,劉建民主任帶領腫瘤一科醫療團隊經過詢問病史、體格檢查、綜合分析患者既往病例資料,并仔細閱看彭奶奶在外院的鼻咽部CT、胸部CT。指出:這是個臨床考慮原發灶隱匿、頸部淋巴結轉移灶大的鼻咽癌患者,盡管鼻咽部CT沒有明顯的占位性病變,但結合在我院進一步完善的鼻咽部MRI提示右側鼻咽頂部較左側稍飽滿,她的癥狀也符合鼻咽癌臨床表現;胸部CT雖然提示縱膈淋巴結輕度增大且雙肺上葉模糊病灶,乍看像肺癌淋巴結轉移,實則不符合常規表現,暫考慮感染病灶。請耳鼻喉科會診還要再次完善鼻咽鏡活檢檢查。
彭奶奶兒子乍一聽很不理解為何還安排鼻咽部活檢,省城里的大醫院給出的結論擺在這里啊,鼻咽鏡活檢沒有問題啊。劉建民主任反復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屬解釋了再次鼻咽鏡活檢的必要性,這個點也得到了耳鼻喉科劉海根主任的認同,最后彭奶奶及家屬同意再次行鼻咽鏡及鏡下活檢。隨后實施鼻咽鏡活檢也不是那么順利,第一次入鏡時,賓玉玲主治醫師感覺鼻咽部很“干凈”,但和劉海根主任討論后并反復閱看鼻咽部核磁共振影像,一致認為“這是假象,右側鼻咽頂部一定有問題”。在劉海根主任的通力協作下,再一次入鏡,探頭停留在核磁共振顯示的頂部飽滿區,小心翼翼而又很堅定的夾取了數個“小肉”,3天后,病理科回報“低分化非角化性癌”。